海德堡藥事博物館與德國百靈油探秘

旅遊日期:20160801

旅遊資訊:http://www.deutsches-apotheken-museum.de/englisch/index-en.php

印        象:

藥事博物館就在海德堡城堡內,只要購買城堡票就可以入內參觀,主要展示藥材及藥劑師工作相關的歷史。逛來逛去,覺得和傳統中藥房怎麼那麼像啊!



這個藥櫃看起來好像和小孩子有關,吸引我注意的是牆上的那張植物圖。不用看文字,就知道那是在標示植物各部分構造給孩子看,但請注意4~7這幾個德文字!都有blatt耶,好奇心被挑起了。



由圖看,7.指的是葉子吧?!查了德英字典,没錯是<leaf>。好玩的是圖4. Staub的意思是<dust>,哦,<有灰塵的葉子>;是啊,雄蕊上的花粉像細細的塵土,有道理。5.指的是花瓣,Bluten的意思是<floweringblooming><開花的葉子>6.指的是萼片,Kelch的意思是<calixcup><杯狀的葉子>。為什麼雄蕊、花瓣和萼片都和葉子有關呢?事實上現在的植物學者普遍相信,這些構造都是由葉片演化而來的,只是當初這些構造的命名者怎麼那麼厲害呢?

再進一步看雌蕊吧,雌蕊也是葉子演化成的哦!想像蕨類葉背上的孢子囊被往內包入的樣子就是了。說到雌蕊,典型的樣子就是長得像是瓶子的構造,圖中1指的是瓶口處,中文稱為柱頭,德文Narbe的意思是<scar>,也就是<癒合的傷口>。這個命名者當初一定仔細觀察過;因為提供花粉附著及生長的關係,柱頭上常常會溼溼的或有黏液,看起來確實像傷口流出汁液一樣。還有雌蕊似瓶身膨大的地方,也就是子房。中文望文生義,就如動物的子宫一樣,子房大概就是植物寶寶生長的地方了(說真的這個詞義對植物來說並不恰當)。而德文的意思是什麼呢?是<結果實的地方>!完全正確啊,子房以後會發育成果實囉!

最後順著博物館的指標帶我們到了地下的實驗室,看了這些展示內容,似乎明白了中、西藥到現代之後,為何差那麼多的原因。西方進入了科學實證的研究,利用蒸餾、過濾、收集,汲汲營營想把有效成分萃取純化出來;而中國人,或者說華人,則多停留在憑感覺、靠一張嘴的階段;態度不同,結果也不同啊!

有一個實際例子是,網路上瘋傳德國旅遊必敗的<德國百靈油>。原以為這代表了德國草藥很強大,上網查了圖片發現它叫<china oel>,瓶身上還有中文字<中油>根據大紀元的報導,代理商原來以<中國油>銷售,但根本賣不出去;後來靈機一動更名為<德國百靈油>,銷售馬上翻倍!

但百靈油到底和中國有什關係?網路文章一大抄,都說公司創辦人到中國找到配方帶回德國云云--,這種說法没辦法滿足我,只有找到了百靈油的官網來看才能相信。
在這個網站http://www.chinaoel.de/en/index.html上,強調百靈油是由Menthae piperitae萃取而來,並強調百分之百精純。這植物是薄荷的一種,西方使用薄荷作為食物香料或藥用也有一段歷史了,而且這個學名最早由分類學大師林奈於1753年命名的(依植物命名法規為Mentha piperita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Peppermint);也就是說當時歐洲已經有這種植物存在!再說東西方對草藥的使用觀念差很多,中藥都強調複方,西方則如同藥事博物館的展示一樣,總喜歡精煉!所以我不認為這個百靈油和中國有何關係。

在百靈油公司--BIO-DlÄT-BERLIN GmbH的官網上找到它的歷史,最早在1949年創立於德國Stuttgart,百靈油是在1957年推出的產品。1973年為擴展巿場,該公司的老板隻身前往中國-----,都没有看到中國油有關的東東啊??哦哦,我知道了,出現如下文的這段,那趟由中國帶回靈感而創建的應該是這個"China-Balsam"中國苦瓜才對啊!原文如下,有錯請大家指正。
"China Oel" became so popular that the company owner Hans-Joachim Kühne received a personal invitation from the Chinese Ambassador and flew to China himself in 1973 - at a time when visits from the "enemy West" were not well received. He returned with the idea for a pain and cold balsam that he successfully launched under the name "China-Balsam" in 1974. 
( https://www.biohttps://www.bio-diaet-berlin.de/en/)

合理推論這個中國油的名稱,並不是因為德國佬感恩中國不忘溯本,而是如同台灣崇洋心態一樣的;德國人也崇拜中國草藥的效力,取名中國油對德佬也能刺激購買慾吧?總而言之,不管是台灣或德國的消費者,購買之前都要理性想想,是否被商人玩弄了呢?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