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

馬鈴薯沙拉也可以探究與實作囉

要去德國自助了,訓練自己有個馬鈴薯胃吧!我的台式馬鈴薯沙拉實在没什希奇,就只是把馬鈴薯和紅蘿蔔用電鍋蒸熟,加上水煮蛋和巿售的沙拉醬拌一拌就成了。




從網路上看德國的馬鈴薯,蒸煮炸燉都有;這種西方現在常見的澱粉類主食,背後也有很多故事的。其中最有名的是十九世紀中,愛爾蘭因為馬鈴薯晚疫病造成大飢荒,不但餓死許多百姓,也造成歷史上有名的移民潮,估計約有一百萬人口移居美洲。馬鈴薯的原生地其實是在中南美洲,而它能成為歐美的主食又得再扯上西班牙與哥倫布這段。(原生地是指某生物不經過人手,自然生長分布的地方;也可以說某生物是該地的原生種)
馬鈴薯在生物課程中常被拿來考試的問題是:馬鈴薯是塊根還是塊莖?也許老師們會說,這是一個記憶性的題目,簡單地說就是背起來考試就會了。對我而言,這個問題可以發展成探究與實作囉!先作觀察吧,網路上找個馬鈴薯植株的照片來看吧!說真的,馬鈴薯在中國稱為土豆,你看它往地裏長的樣子,憑什麼說它是莖?!請學生找出莖的證據來吧,學生必須先了解莖的特徵,然後比對馬鈴薯是否符合這些特徵,最後才能歸納結果而得到結論。先就莖的特徵來說,可以就課本已知,包括外部形態及內部構造;所以學生要知道馬鈴薯是雙子葉植物,而雙子葉植物莖的外部形態有,節才能長芽、葉等;內部解剖構造呢?表皮、皮層及中柱怎麼分佈在圓圓胖胖的馬鈴薯中呢?這部分可以作切片,但切片要怎麼切、切那裏?那一組能找到最明確的證據呢?這個實作學生可以就現有知識去擬定一個小計劃,整個來說,玩個2週應該不為過吧!還有還有哦,寫到這裏還想到可以與歷史、文化結合(如上一段),也可以討論到馬鈴茄哦,因為蕃茄和馬鈴薯同科同屬哦,這一篇可以看一下: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